非洲正日益成为中国和印度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上一争高下的战场。
11月初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印度经济峰会上,来自印度和非洲的领导者和工业界人士定下一份宏伟蓝图:要在2020年前实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的目标。
非洲和印度2013年的双边贸易额只有700亿美元,5000亿美元的可谓目标相当大胆。虽然这并不代表印度和非洲各国官方的预测,但至少体现了商界人士对未来的一种积极预期。
按照印度和非洲最近几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前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也还是有可能的。印度工业联合会(CII)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去年9月份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5年至2011年间,印度和非洲的双边贸易以每年近32%的速度增长,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减速的迹象。
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非洲和印度的双边贸易额将达到近4900亿美元,会基本实现企业界领袖们的目标。
与之相对,2013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5.9%,但相比2011年和2012年30.9%和19.3%的增速大幅下滑,也大幅低于2005年至2011年间27%的平均增速。如果未来七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额平均增速低于10%,2020年,印度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或将超过中国。
不过,上述报告的作者没有印度和非洲商界领袖们那么乐观。按照报告的预计,到2015年之前,印度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仅为900亿美元,这显然不是按照年32%的增速进行预测的。
欧盟是非洲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接下来依次是中国和美国,印度位列第四。但非洲对印度出口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报告说,2005年至2011年间,非洲对印度的年化出口增长率高达41.8%,而对中国为28%。
印度从非洲进口的商品以自然资源为主,矿物燃料占到了80%。印度目前面临能源短缺的局面,其他地区的能源供应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印度对于非洲矿产和燃料能源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加深。目前,印度原油进口总量中,有20%来自非洲,而在2005年时这一比例还几乎是零。
除了双边贸易,印度在非洲的投资也在迅猛地增长,印度目前在非洲的投资额累计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略超过250亿美元,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500家。
印度跨国企业已经把触角伸到了非洲的各个领域,从能源到矿产,从电信到IT服务。印度大型跨国集团塔塔集团(Tata Group)今年年初宣布在非洲投资17亿美元,提升当地的汽车和酒店业;而印度另外一家大型矿产和有色金属公司Vedanta Resources最近披露,该公司在过去9年中,在非洲矿产业投资了40亿美元。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印度与非洲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文化上的优势。巴西曾为葡萄牙殖民地,它在与非洲的前葡萄牙殖民国间建立经济往来方面十分成功,和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等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印度也可以学习巴西的成功经验,和印度一样,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有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和博茨瓦纳,这些国家都走在非洲发展的最前列。
因为都曾经归属于英联邦,这其中的许多国家都拥有大量南亚侨民,比如南非的德班就被戏称作“印度之外最大的印度城市”。这些侨民对于印度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十分有用,可以帮助公司建立当地的业务联系、充当文化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如果遵循巴西投资非洲的模式,印度将会更多地依赖非洲当地的劳动力而不是靠直接从国内引进劳工,印度企业更有可能给那些非洲低阶层百姓带来真正、明显的经济改变,也将因此更受当地人的欢迎。
CII和WTO也在其报告中说,多数在非洲的印度企业都是收购当地的成熟公司,而不是直接把它们赶出市场。它们垂直一体化的程度都不太高,因此更喜欢在当地或是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而不是只依靠印度国内的供应商,面向非洲私人企业的销售也更多,更能带动非洲当地企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