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基金还是私人继承:龚如心的慈善观和不安全感
在香港的富豪群中,龚如心肯定不是捐款榜上的风流人物,但她的慈善捐款却有和别人不同的选择。比如在美国哈佛大学设立的“龚如心学者奖”,每年资助25名大陆军官去哈佛学习;再比如和农业部合作设立的“如心农业奖励金”,每周颁发1万元奖励1名农民,一年52万元人民币,她明确要求发给普通农民,“种菜的,或者养鱼的,因为民以食为天,必须奖励农民”。
至于总的捐款数额,不要说和她同等级的李嘉诚比她捐款多得多(根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捐给医疗、教育机构的经费已经有几百亿元港币),就是许多不如她有钱的富豪,在捐款上表现得也比她要高调和积极。所以,当传出她要把遗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时,大家第一反应是不尽相信。
按照香港媒体刚刚列出的慈善捐款列表,从1987年开始筹划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后,龚如心开始有了较大数额的捐款,比较典型的有1993年为华东地区水灾捐款2300万元港币,1995年捐献给农业部100万元港币,1997年捐款给北方教育基金会和航空航天大学2000万元港币,1999年捐献给台湾地区地震灾民128万元港币等等。龚如心对慈善捐款有自己的明确做法,一位华懋的员工评论:“她的捐款比较细水长流,加上很多捐往大陆,大家不太知道。”
香港学者陶杰对香港富豪的慈善有自己的看法,“香港的富豪阶层的慈善观念是英国人殖民时期留下的”。按照他的看法,香港是个没有经历完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地区,也就缺乏基督教伦理的熏陶,结果香港富豪的许多捐款还是在佛教的行善积德的观念下进行。
另一个香港文化人梁文道觉得,香港的富豪在慈善上没有文化传统,“大家即使是捐款给学校,也要做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并且各个慈善基金会的绝对掌握权都还在自己手中,并不像国外的富豪,捐款目的是注重长期的社会发展,而捐助的款项也有相对专业的专家来管理”。
这种不完备的慈善文化下的龚如心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梁文道说:“如果她真的把遗产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那么就会是一个香港神话的诞生。”